首页 · 快讯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施军辉:学校应该这样做

       202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需求不断增长;另外,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岗位供给缩减,两方面因素叠加,让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对此,施军辉主任指出:做好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从三个方面认识当前的就业市场和未来趋势。

       施军辉表示,严峻的就业环境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许多本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转而选择升学,“逃避”当下的就业压力。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是延后释放。两三年后这批学生依然要重新回到就业市场,甚至与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叠加,形成更大的压力。因此,高校毕业生应意识到如下问题。

       首先,当前就业岗位供给不足是周期性的,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且疫情影响持续降低,产业行业调整也会很快找到平衡点,高校毕业生仍需为就业做好准备。

       其次,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实习、跨省考试时不时受到影响,大规模线下招聘会的频次、规模受限,既影响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了解,也不利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拉低了就业效率。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就业需求,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校招、线上招聘等方式,多方位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最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特征也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劳动力职业技能的要求更高,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出口的拉动下趁势进入发展快车道,增加了新的优质就业岗位;而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则人满为患。因此高校毕业生应适应这种新的调整,不仅看“学历”,更要看“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技能,自然增加就业机会。

       施军辉认为,高校要善于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想方设法推进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手段应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有以下四点是高校要做到的:首先,高校要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实习、考试需求,简化毕业阶段的手续,使毕业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求职中。其次,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实习、线上面试的辅导和保障工作,帮助毕业生适应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就业新环境,把优势全面发挥出来。第三,高校要考虑适当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就业,把离校未毕业学生也纳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第四,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发挥个人专长与主观能动性,善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的灵活就业便利。

       施军辉总结道:高校要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面向企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使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和就业观念更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