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但中小企业在现金流上,却常常面临“生死考验”。
问题出在了应收账款账期上。因为体量、资金实力本就不及大企业,再加上知名度低等原因,中小企业在账期上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很多时候,为保住饭碗,不得不在帐期上一再地让步。
虽然工信部发布的《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的,应当在30日内付款;合同另有约定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但现实依旧很残酷,一组针对全球20多个国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统计显示,全球中小企业的平均账期大约为66 天,英美分别为53天、51天,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账期则高达92天。
应收账款账期,由此成为了套在中小企业主脖子上挥之不去,甚至越勒越紧的“紧箍咒”——不仅常常勒得中小企业喘不过气来,也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经营的资金成本,一些企业甚至不得不常常“接1000万的活儿,备4000万的资金”。
供应链金融之结构性痛点
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推动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勃兴,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方案。自2017年“供应链金融”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以来,部委级以上部门发布的相关重点文件至少有7份。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以真实交易背景为前提,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从而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由于是对供应链运作环节中流动性差的资产,及资产所产生的且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同时借助中介企业的渠道优势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提升供应链的协调性和降低其运作成本,因此供应链金融比传统贸易融资方式更科学、更个性化,且更具针对性,例如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存货质押、预付账款等方式实现融资。
正因为如此,在政策扶持和需求推动之下,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灼识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23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40.3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8%。
虽然经过多年的渗透与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一把利器,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有待破解的结构性痛点。
第一,数据共享难。供应链链条长,流程复杂、环节众多——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例,验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涉及多个环节,需要获取并核查对应的交易合同、出库单、运输单、验收单、回款单等,而这些信息掌握在不同参与方手中,但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因此信息难以互通,导致“烟囱林立”,“数据孤岛”问题严重,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共享难上加难。
这不仅阻碍了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数据的及时把握,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也给供应链信用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尤其是供应链末端的企业与核心企业、金融机构间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金融机构出于对风控难度和监管成本的考虑而表现得谨慎、保守,最终增加了供应链末端企业的融资难度。
第二,信用传递难。供应链金融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前提是实现核心企业信用的跨级传递。但受限于技术等原因,传统商业汇票等纸质票据存在确权、验证等难题,且无法进行拆分,导致核心企业的信用无法传递至多级中小企业。
而供应商或经销商往往又是中小企业,不仅体量小、品牌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而且缺乏抵押物,因此难以实现融资。双重背景之下,金融机构常常“不敢贷”,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难以推进。
第三,真实性验证难。由于受供应链管理技术的限制,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流通效率和透明度均有待提高。再加上一些核心渠道或者技术为上下游企业所掌控,核心企业难以对上下游企业的交易的真实性提供充分保障,导致金融机构难以验证有融资需求企业的交易数据的真实性。
第四,业务效率低。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多基于传统的信贷审批流程完成,自动化程度低,对人工的依赖度高。贷前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核验贸易合同与纸质商业票据的真实性,从申请到放款还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批流程,而这些都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工和消耗大量的时间来完成。
第五,金融机构风控难。在传统信贷模式下,金融机构主要采取“点对点”的信贷模式,因此风控也只是针对单个授信企业。但供应链金融是利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就给金融风控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各行各业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勃兴
当传统供应链金融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之时,借助先进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就成为了破局的不二选择。
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痛点,国家提出,要鼓励发挥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作用,对产业链条上的物权、债权等信息流进行监控,以解决业务信用风险的管控难题。
而在众多前沿技术中,区块链是与供应链金融场景最为匹配,也最能破解供应链金融的众多痛点的技术——作为一项分布式计算技术,区块链最大的优势在于全程存证可追溯、不可篡改,能在不同节点之间建立公开透明的信任机制。
由于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运行效率和质量的助力,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质增效的赋能,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在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场景中,数据在流通时会发生多次转手,因此数据真伪的考证是资金方风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区块链通过块链式数据格式和时间戳等技术手段,能实现数据交易记录在联盟链上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因此有助于数据追踪与信息防伪问题,进而能帮助实现产业链上不同参与方的链接、不同平台之间的链接、不同生态之间的链接,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实现可信、高效的链接。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同一个企业需要在不同平台、场景多次注册、认证身份信息,过程繁琐不说,更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数字身份碎片化问题——因为身份信息记录在不同平台,不仅信息收集和维护的成本高,而且面临巨大的信息泄露隐患。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数字身份解决方案,能够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基础设施链,帮助实体企业、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建立数字身份认证入口,解决身份信息割裂、多平台身份穿透等管理问题。
以上只是简单举了几个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场景案例。事实上,区块链对于供应链金融的赋能价值远非这些。
正因为如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推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区块链技术创新,以联盟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方案,完善监管机制。”
纵观国内外,“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已蔚然成风。
例如,2018年7月,we.trade完成首个实时区块链金融交易。we.trade是一个基于开源的分布式账本解决方案Hyperledger Fabric,由IBM与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9家创始银行创立,旨在消除阻碍跨境和国内贸易的融资缺口,促进欧洲中小企业贸易的区块链平台。
基于区块链技术,该平台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一系列的便利,包括基于智能合约执行的付款承诺等等。平台在贸易融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使得各种规模的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安全地进行跨境交易。目前平台利用欧洲的地理与政策优势,已经将业务拓展至欧洲多个国家。
在国内,有数据显示,我国30%的供应链已上链,未来几年,可能将有60%-70%的应收账款会通过区块链实现流转。到2025年,通过区块链释放的应收账款融资规模,可能会达到3.6万亿。
虽然“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拥有诸多传统供应链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落地过程中亦面临一些挑战。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保障上链数据的安全。众所周知,应收账款凭证属于负债表,但企业在寻求融资中,需要把应收账款凭证提供给授信平台,整个过程必须确保数据安全,授信平台需要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具备极强的防截获、防破解能力。
除此之外,数据存储、区块链对现有平台改造与建设的成本等等,也都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再加“一脚油”
值得欣慰的是,在国内已经有厂商针对上述问题,推出安全、高性能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例如,天津八分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八分量”)推出的供应链金融可信升级与隐私升级解决方案,基于可信计算、区块链、隐私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以及数据交换中间件产品的帮助,在充分保障供应链上下游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多源跨数据库的同步,打破信息孤岛,整合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多维数据,并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
天津八分量供应链金融可信升级解决方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区块链融合升级方案和可信数据交换平台方案。
其中,区块链融合升级方案是基于八分量可信基础链——八分量提供的产融数据存证、流通解决方案,将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数据上链存储,为金融机构或其他合作平台接入业务数据等提供更安全、可信、简捷的对接方式,并确保数据可信防篡改、数据加密处理,且也可以实现数据授权共享。而基于特定场景的智能合约部署及发布,大幅减少了人为干预,从而提高了场景效率,以便于政府机构后期审计。
而可信数据交换方案,则采用链上存证、链下传输的架构方案,其中对共享数据的请求和应答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而真正的共享数据通过链下传输。由于所有对共享数据的请求和应答响应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而区块链又能保证其难以篡改、公开透明、可追溯,因此任何参与方如果对数据确权有异议,都可以通过查询区块链记录来对数据交换共享过程进行追溯,并且追溯过程不受任何一方人为干扰。另外,共享数据的传输通过链下进行,一方面保护了数据隐私,另一方面也减轻了链上负载,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链下传输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则采用身份认证、数据授权、数字信封、IPFS内容寻址机制(基于传输数据生成哈希值)、Hash上链、字段级加解密的方式来保证。
基于天津八分量供应链金融可信升级解决方案,不管是中小企业获取融资,还是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抑或是政府等部门开展监管,都能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能。
金融机构可构建跨司之间的信任,扩大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空间,解决信贷资金客户覆盖率低、获客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能够低成本合法合规地获得真实、丰富、及时的企业数据, 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此外,还能高效获取多维供应链金融信息,同时结合担保方等可多维度印证企业数据真实性,提高风控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可信造成的坏账损失。
核心企业可获得更真实可信的风控助益,提高自身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获得可观的服务效益,同时提升供应链把控能力,基于多维数据做科学决策,避免因供应链断裂,影响正常运营。
政府也能更好监管与服务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产业和经济发展助力。
此外,企业所属行业的生态也将加速良性循环——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助力企业创新、提质增效,为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整个行业的迭代升级。
如果说“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带入了快车道,那么经过可信升级相当于给“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又踩了一脚油门,推动供应链金融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地落地,并服务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它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都是全国关注的话题,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优先级有进一步提升。
在需求倒逼之下,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经历了从萌芽到成为主流的发展历程。不过,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供应链金融也遇到了各种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自始至终,都不乏有责任感的企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优化模式,推动供应链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08-11 10:32
08-11 10:23
08-11 10:19
08-11 10:15
08-11 10:14
08-11 10:07
08-11 10:06
08-11 09:55
08-11 09:51
08-11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