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琳

       摘要:“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因为群众的思想情况、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事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理论与现实脱离、思想和行为脱节、效果与愿望脱轨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温润功能、培育功能、滋养力量还未真正显效,要结合现实问题探索并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 对策分析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顶层设计、教师队伍、教学成果等方面都卓然有效,但由于方法选择、认识角度、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的思想散光、精神漂移、理想缺位等现象也不容忽视。在思想理论的宣传与落实方面,有措施不力现象,有僵化生硬现象,有片面说教现象,这些方面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表达。

       1.浅薄化、庸俗化造成理论祛魅或施魅的失效

       过场化造成思想价值流失。一些在人只用表面功夫、草率方式表达思想内容,用无逻辑的思路阐释理论体系,用片面的例子体现精神价值,只在表上做,不往深里走,过滤掉了最关键的价值寄托。重形式重排场的教育方式留下了热闹,丢掉了内容。浅薄化造成思想价值流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一些教育工作者教条化、表面化的解读方式,减损了理论的深邃性和历史性,脱离生动生活和群众需求而进行生硬解读,理论内涵的能指与所指发生了背离。一些教育者用训诫的语气居高临下,将其视为一种优越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庸俗化造成思想价值流失。在思想宣传与教育中,一些人为了现实贴近群众、贴近学生,把一些理论庸俗化,甚至将粗话脏话当成理论宣传的手段;一些人以为用调侃的方式教授,实际上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用高级黑或低级红表达不良意识。庸俗化粗鄙化减损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给人一种粗陋不堪的理论形象。过度宣传和过度留痕造成思想价值流失。宣传标语充斥大街小巷,不分环境和分为的过度景观宣传,钝化了群众的视觉,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熟知道理行动上却并没有积极回应的原因。实质上是没有处理好理论真正入脑、入心的要求,本质上没有改变强行输入意识形态的粗暴方式。特别是一些单位为了应付检查,规整材料成了显示思想工作效果和政绩的重要方式,这也造成了思想政治的实际工作中重形式、重留痕,过度强调统计的粗糙的工作方法。

       2.脱离规律、疏离本意造成教育效果的减损

       非常态化教育偏离长期性规律造成的效果减损。一些领导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政治任务和政治行为,或是希望通过短期狠抓非常态化教育偏离长期性规律造成的效果减损。一些领导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政治任务和政治行为,或是希望通过短期狠抓达到绩效指标,一蹴而就的功利目的违背了思想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的要求。随意性造成的教育效果的减损。一些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个人主观活动的事项,既不用制度规范教育过程,也不用规章约束宣传途径,更不用纪律来规整思想表达。这容易造成一部分人以言论自由为借口发泄不合政治规矩、不符主流思潮、不合群众意愿的话语,甚至把此当作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 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 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缺乏思想性造成的教育效果的减损。一些领导和部门,再推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用整齐划一、定于一尊的统一形势开展活动。固定的宣传教育模式淹没了思想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受教育者或许已经精准掌握内容,但却没有信奉于心,外化于行。这种缺乏思想内涵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主体差异性、区域的差别、时间的连续性,将思政工作变为悬浮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教条,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现象,实质上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懒于思考,怠于践行。

       3.传统旧俗和迷信团体消解了内容及意义表达

       迷信思想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些人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 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 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这些人在享受社会主义带来的物质丰足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弃之一边,在享受党和国家带来的政治自由时,却在政治思想上梳理党和国家的理念。执迷于宿命的这些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思维空间,生活的意义在于虚构而不是来源于现实时间,生活的价值是神赐的而不是自我创造的,他们在想象的空间了找到了寄托,从而减损了现实空间中思想政治的真实含义。陋俗思想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解放,也把一些媚俗、庸俗、艳俗的娱乐方式带进了人们的视野,有以吃喝玩乐为业者视为成功的典范,以好逸恶劳者视为个性的象征等等,它成为挤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的方式,折损了思政教育的时效和有效性。在农村或边缘地区,家族势力还发挥着重要影响,但一些家族仍把旧传统、旧习俗传承下去,在势力范围传播开来,这也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流失。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损之原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损的原因,有来自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思维认知方面的,也有来自教育方式和策略定位方面的。其总体表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存在词不达意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理论不扎实,方法不对头;对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把握不完整,存在片段化阐述的现象;对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方式不到位,存在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两张皮现象。

       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造成的效果减损

       一是形式主义引起教育主体认识的偏差。形式主义造成教育过程中,在知方面“一知半解”不求深入,在行方面应付了事,数据达标即可。这给人带来了慵懒的情绪,消磨了工作热情、教育的激情。只要视觉上拉满教育氛围,仪式上体现教育过程,报道上书写了教育的意义,教育效果即达成。殊不知,思想成了文本,教育还成了摆设,入脑入心成了文字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被稀释了。二是形式主义引起话语表达的偏差。话语表达方式呈现的是教育内容的展现方式,逻辑体系的体现方式,教育目标的达成方式,深刻影响教育效果。话语叙事选择得当,教育效果事半功倍,话语叙述选择不好,教育效果折损。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经常用“高调”的形式“浮夸”的词语,“怪诞”的方式解读思想理论,表达理想信念,但却没有触及“思想之道”,如似一种漂浮于空中的遥远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寄托被搁置一边,实质上是形式主义造成的不良后果。三是形式主义引起的价值寄托偏差。形式主义者最注重的就是外表必须过硬,这往往造成文化产品空壳化,思想意义流失明显,造成了“形”与“质”分离,“体”与“魂”发生分离,外部表现与价值寄托发生分离,这种形式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危害极其严重。

       原因之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片面主义造成的效果减损

       一是认识错位造成思政教育效果减损。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脱节必然会造成思政实际工作环节的脱机。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显得格格不入,市场只讲效率讲速度,思想在市场中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西方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硬性灌输只会造成反面作用。持这样想法的人是对思政教育缺乏全面认识,对网络环境意识形态之争、价值观之争缺乏全面认识,对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缺乏全面认识,这势必会造成思政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的力度和深度。二是实践错位造成思政教育效果减损。实践错位表现为,台上和台下各一套,人前和人后各一套,口头和实践各一套,理论和现实各一套,宣传和行动各一套,特别是一小戳关键领导干部以身试法,频频触发红线,闯入禁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教材,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这种负面作用极大减损了思政教育的结果。还有一些人在实际工作中生搬硬套,一刀切开展教育工作,甚至主观臆断一些理论体系,造成思想混乱,叙说混乱,应用混乱。列宁曾说: “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 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群众是方法和智慧的生动来源,生硬的行政命令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相反机械的行政化手段造成群众逆反的心态。三是方法错位造成思政教育效果减损。方法错位往往是与认识脱节、实践脱钩相联系的,具体表现为:违背认识规律、思政教育规律;违背群众路线和违背思想传播规律。一些人把自己设置为思想“权威者”的人设,站在思想和道德制高点开展教育;一些部门忽视思想的关联性,只是就思想问题谈思想局限,没有把思想与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困住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减损了思政的教育效果。一些人不尊重群众意愿,不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味用行政手段推行同一套思想,造成了思想理论表达缺乏群众基础,缺少活力缺失动力。

       原因之三:历史虚无主义和现实完美主义潮流造成的效果减损

       历史虚无主义和现实完美主义造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减损的两个极端的表现,前者主张思想理论虚无,必须推倒重建;后者主张思想理论绝对权威,必须坚决执行。二者都忽视了历史,忽视了实践的决定意义,都将主观意愿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思政教育遵循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在现实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发展和改善的,无论是“舍本逐末”,还是“全盘吸收”,无论是“断章取义”,还是“包罗万象”,这都是不符合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其结果往往是表达理解上大打折扣和教育效果的耗损。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最大阻力。“在国内,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时出现,有的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人借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人极力歪曲、丑化、否定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有的人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有的人恶意编造、肆意传播政治谣言。”历史虚无主义的运思逻辑是:以调侃的方式戏说民族和共产党的历史;以学术的名义解构社会主义的价值;以粗鄙的方式揶揄民族英雄;以草根的名义解读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观念的差异、认识的差别,也绝不仅是一些人发泄不满情绪的借口,其实质是要颠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和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应党主义和解构的思潮。

       现实完美主义本质上是懒惰主义。它企图用原有的思想理论体系编制思政教育系统,用原有的一套理论解决一切思想和世界问题;它希望一切问题都在现成的思想框架中找到答案,能够通过背诵教条和公式,就能解决问题,其实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变种。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有:理论是万能公式,用理论代替一切;随意裁剪理论,生硬寻找和实践的对应点。这要么是将理论凌驾于实践之上,将理论置于绝对精神的位置;要么断章取义,割裂理论的完整性,在思政工作中表现出片面性、碎片化,时受教育者一知半解、摸棱两可,教育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构建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工作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想教育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思想治理的有效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体现他对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诊治能力,通过有效措施提升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政工作中应付现象、低效现象、意义缺失现象以及产出效果不达意的现象。

       1.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用问题意识带动机制建构。面对思政工作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和解剖这些问题的根源,认清这些问题的危害和本质,弄懂问题横行作祟的运行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问题和处理方式归类,形成常态化处理问题一般规范和应对模式。话语传递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目前思政教育中困惑问题之一。如何选择合适的话语成为评价思政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方式。恰当的话语增添思想魅力,语言工具变成意义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要善于把书面表达转化成日常语言,运用话语艺术寄托思想意义。当我们将日常话语运用于常态化的思政教育中时,思政工作也就变成了贴近老百姓思想、生活的一部分,思政教育的意义建构也就搭建起来了。

       二是用知行合一带动机制建构。思政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庞大而深刻,不同知识背景和职业背景的人理解的角度和程度各有不同。如果教育者或宣讲者只是照本宣科,或者只是充实理论知识的搬运工、传声筒,那绝对会让受教育者因“曲高和寡”而敬而远之。平实的理论适当的转化时必要的,其目的是便于理解、便于表达、便于掌握,但要掌握好度,不能把理论庸俗化、空洞化。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学思践悟作为一体化的教育过程来实施,力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达到学得细、思得全、行得好、悟得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耍花架子不行,要在践行上下实实在在的功夫,将思想和实践密切联系,在实践中消除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三是用技术创新带动机制建构。面对信息化现代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显示出新的教育特点,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固守老办法、老模式、老习惯来表达思想,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这就要求必须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注重网络技术、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使三者融合创新出思政教育的新方式。网络传播渠道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助于改变原来区块教育的割裂状态,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全员共享。同时,应用云数据、云管理等技术方式,可以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进行常态跟踪并做出科学分析,即使掌握思想动态和不足,这是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2.构建制度化的坚守机制

       一是价值坚守制度化机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从人民的思想需求出发,解决人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事项。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虚伪的说教,不需要圆滑的表达,它只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开诚布公的姿态转达思想观念,就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沉溺于纯粹的说教模式,把生动理论架构在逻辑思维上,而是要把理论用老百姓听得懂、理解得了得观点明确清晰得表达出来。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主流,切中时弊,拆除“心墙”,真正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要义传达到群众心里。

       二是政治坚守制度化机制。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关系到政治旗帜和方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通过教育过程,将我们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讲清楚,用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作为是是支撑,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政治坚守的维度里,要把控政治大局,反对将谜底藏在书斋里,也反对摸棱两可的政治方向,不能让群众稀里糊涂被动刚接受“政治包办”的理论传输,而是输出观点时着重阐述从何处来,为何正确,要做何事等方面下功夫,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理论与现实的集结地。

       3.构建日常化的呈现机制

       一是构建日常化的学习机制。思想政治学习使为了涵养品性,增强信心、锻造品德,洞明方向。要善于构建常态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机制,领导干部学、党员学、学生学、群众学,形成全民学理论、谈理论、思理论的大众化学习风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理想的固化器,价值观念的定位器。

       二是要构建日常化的宣传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在日用不知中推而广之,使传输者和接收者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表达,自然吸收。这样的状态通常需要自觉将教育内容有效转化为生活化内容,进而形成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来保证教育效果。思政教育常态化宣传,常常要思考和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时代之困和人民之困;时代之鉴和历史之鉴,在表达中体现我们的文化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形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到宣传和实践中去。

       三是要构建日常化的践行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关键使看各级各类主体的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成果与效果如何,要看他们在自己的责任田中尽责的态度和能力如何。要发挥党员敢赌的引领责任,以身帅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目标、价值、智慧、实践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以榜样彰精神之力量。要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群众寻找和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路径,聚民心以增活力,尊民意以增动力,实现主体力量、主体精神、 主体创造的高度统一。要加强宣传部门和学术团体的责任,实现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高度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是一成不变,定于一尊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各类主体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新辉煌。

       【基金项目】:本文为“基于能力导向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GJ18100)、加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协同合作的研究(项目编号:XP018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琳(1987-),女,汉族,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