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中国信通院李琦琦:未来一百年——未来产业发展的哥德巴赫猜想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在经历由传统产业效率优化向未来产业战略布局的深刻转型。以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为代表的前沿领域,凭借其颠覆性创新特质、前瞻性发展潜能和全局性带动效应,已演化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核心维度,正在重塑产业基础架构的底层逻辑,标志着人类文明正从工业化时代的“改造自然”迈向智能文明时代的“重构物质世界”新纪元。

当前产业界、学术界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存在一定的视域局限:聚焦于单一技术的短期影响,缺乏对技术群协同效应和产业生态重构的系统性分析。本文以百年技术演进为时空尺度,重点探究量子科技、物理AI(含AIAgent、AgenticAI等)、可控核聚变为代表的基础技术群如何分阶段演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与跃迁,以及技术融合对工业生产体系、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层次影响机制、以及新兴技术群催生的新型生产关系演化规律开展研究。这些命题的复杂程度堪比“哥德巴赫猜想”,既需构建严谨的技术发展推演模型,更需建立“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哲学认知框架。

本文突破传统技术预测的局限,构建了“三阶段跃迁模型”(智能探索期、智能跃迁期、超智能期),为理解未来产业的非线性发展提供系统性框架;创造性提出了“物理AI-泛智能体-超智能体”的阶梯式演进路径,阐明人工智能从数字算法向物理世界操作能力的跃迁机制;提出了量子通信网络、清洁能源、原子级制造构成的“三角底座”对产业生态的赋能逻辑,预判物理AI向超智能体演进过程中,人机协作模式从工具辅助到共生融合的模式转变。为破解技术群与产业生态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的体系参考,兼具学术探索价值与现实战略意义。

2025-2055年:智能探索,物理AI萌芽与初步应用

2.1基础支撑技术初步应用与突破

在2025-2055技术演进周期内,基础支撑技术体系实现关键性突破与产业化应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两大突破:一是量子通信网络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依托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体系,金融、跨境数据传输通信时延压缩至纳秒量级且具备绝对安全性,重构了全球金融信任机制。二是量子传感器凭借其对磁场、重力场等物理量的超高灵敏度,逐渐在工业和医疗领域崭露头角,在工业制造和医疗诊断中实现了精准检测与微观突破。如半导体生产线可以通过量子传感器实时监测纳米级晶圆缺陷,医疗领域则利用量子磁力计实现无创脑神经信号成像。能源技术领域,“月环”计划开始进入勘测设计阶段,太空清洁能源对地传输拉开帷幕;可控核聚变取得实验性突破,为未来能源供应带来新的希望。工业制造体系经历底层革新,原子级制造推动半导体进入亚纳米时代。合成生物学驱动的定制生命技术在农业和微生物领域取得进展,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2物理AI的初步发展

随着量子计算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AIAgent(智能体)技术的进一步突破,物理AI作为将人工智能深度耦合于物理实体系统的技术模式,正在突破传统虚拟化AI的边界。物理AI核心是通过AgenticAI(智能体化AI)赋予物理设备自主决策能力,使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实体系统不再局限于预设程序,而是以AIAgent为决策中枢,结合多模态感知与量子计算等底层技术,实现算法架构与物理硬件的深度协同。在多元化技术的融合下,物理AI原型机诞生,其通过AIAgent的强化学习框架与物理系统融合,完成毫秒级动态响应,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数字空间向物理实体的范式跃迁。在该过程中,AgenticAI的特性得到显著强化:物理AI的“物理现象解析模块”为AIAgent提供环境认知建模能力,而AIAgent的智能决策核心则依托Agentic自主性(如动态目标分解、实时策略优化),驱动机械臂、自动驾驶车辆等实体对复杂物理场景做出灵活响应。

2.3物理AI的初步场景应用

物理AI通过多模态感知网络构建环境认知框架,在工业场景中展现出深度优化、精准预测和动态自适应能力。在工业场景中,物理AI依托AIAgent(智能体)的决策中枢能力,通过多模态感知网络构建动态环境认知框架,结合AgenticAI(智能体化AI)的自主优化特性,实现生产系统的深度自适应:AIAgent基于传感器数据实时解析物理状态,驱动机械臂自适应重构装配参数、优化运动轨迹,突破传统程序化控制逻辑,完成从“预设执行”到“认知决策”的升级;在物流与仓储领域,物理AI通过AgenticAI的多目标协同机制赋能无人系统——AIAgent主导AGV、无人机集群的跨区域路径规划与避障决策,同时调度立体仓库的3D视觉分拣与动态库存优化,依托集群机器人调度平台的Agentic自主响应能力,实现订单波动下的实时资源调配,缩短交付周期并提升仓储密度,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全闭环物理智能生态。

2055-2085年:智能跃迁,产业变革的浪潮

3.1基础支撑技术深化应用与发展

在2055-2085技术迭代周期内,基础支撑技术的深化应用与发展将成为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随着量子中继器技术成熟,突破了光纤传输瓶颈,推动量子通信迎来全面变革,量子通信网络可替代互联网,无缝连接全球主要城市和关键基础设施,构建起一张广域的、高效安全的通信之网,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政务领域、工业领域等。量子传感器技术凭借高精度数据采集能力,在环境监测、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广泛部署。能源技术迎来革命性发展,“月环”计划进入实施部署阶段,太空清洁能源的对地传输又近了一步;可控核聚变进入工程验证阶段,小型核聚变装置开启商业化探索,形成高效、清洁、几乎无限的能源供应新模式。工业制造方面,原子级制造技术发展从最初的微观尺度拓展到材料科学领域,实现特种材料性能定制。定制生命技术在医疗领域取得突破,通过细胞信息采集与生物制造技术结合,实现患者特异器官的体外“定制”,达成器官移植的免疫系统适配性突破。

3.2泛智能体的深化发展

量子计算与物理AI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第三代人工智能——泛智能体系统,该系统突破传统物理AI的符号逻辑框架,依托量子态叠加原理构建多维度认知模型,实现经典数据、量子信息和生物信号三类异构输入的同步处理。泛智能体系统标志着物理AI智能体从“辅助执行工具”到“自主决策主体”的跃迁,其作为工业领域的“超级大脑”,不仅具备自主问题解析与动态能力进化特性,更能通过全球工厂“共享知识”,具备“看得更细、算得更快、干得更准”三大核心能力。泛智能体具有多领域迁移能力,通过“跨模态元学习”机制实现异质场景的知识迁移与技能复用,在动态环境适应性与突发任务响应性方面,展现出自主环境适配、实时决策生成与精准动作规划的系统特性。

3.3泛智能体的拓展场景应用

泛智能体通过人机高频交互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持续迭代其知识图谱与行为决策模型,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形成关键使能技术。具体而言:①交通物流领域,泛智能体与人类操作者建立协同交互机制,构建起智能交通物流系统,系统通过交通流量、物流节点的多模态数据实时解析,实现高精度时空演化建模,并运用分布式信号控制策略实现交通信号相位自适应调整,最终达成通行效率优化与能源损耗最小化。②医疗健康领域,泛智能体演化为自主健康管理主体,推动医疗服务从被动诊疗向主动健康监测与精准干预的模式转变,让看病从“治疗”变成“预防+秒治”。通过生物微纳传感器网络实时捕获用户生理参数,结合亚健康状态多模态表征与病理前兆智能筛查,提前预警潜在疾病风险,并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生成个性化处方。

2085-2125年:超智能体,全球产业升级与融合

4.1基础支撑技术的融合与升级发展

在2085-2125技术演进周期内,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量子传感的深度协同催生出量子信息网络(QIN),其通过超大规模量子计算任务分发与实时结果反馈机制,构建起具备动态调度能力的全球量子通信基础设施。量子传感器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形成全球量子传感网络,实现对自然现象与环境参数的高精度实时监测。能源领域,“月环”已经完成对地的能源传输,太空清洁能源开始在地球应用;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推广,重构人类的能源供应格局,彻底消除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工业制造领域,原子级制造的全面应用推动制造业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定制生命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可编程生命体技术可支持跨物种功能模块的定制,如智能宠物,在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同时拓展生命科学应用边界。

4.2超智能体崛起

随着泛智能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由神经科学、量子生物计算与分布式认知架构的突破性融合驱动下的超智能体诞生。该智能体突破了传统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限制,通过结合仿生神经网络与量子态叠加原理,实现了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本质性模拟,技术演进路径可概括为“认知解构-算力升维-伦理重构”三阶段跃迁。超智能体不仅具备每秒百亿亿次的计算能力,更能通过“意识流建模”技术理解人类情感、文化隐喻与道德困境。在此基础上,它们能够进行智能决策和创新实践,在社会各个领域与人类协同工作,形成人机融合的工作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全域智慧支持。

4.3超智能体的深度场景应用

21世纪末,超智能体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标志着智能体从“工具属性”向“协同主体”跃迁,其自主决策、动态演化与跨领域融合能力将彻底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治理体系与生活方式,在各个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①精准医疗:超智能体通过实时监测个体量子级生理数据(如线粒体代谢流、表观遗传标记波动),结合跨物种基因库与病毒演化预测模型,实现疾病超前干预。②脑机共生:人类通过脑机接口与超智能体深度耦合,形成“外延脑网络”(ExtendedBrainNetwork),人类可通过意识直接调用智能体的计算资源与知识库,教育、科研等领域的认知效率提升千倍以上。③原子级制造工厂:超智能体通过操控纳米机器人集群,在量子尺度上重组物质结构,新材料研发周期可能从以年为周期缩短至以小时为周期。例如,室温超导材料“碳-拓扑异构体”的规模化生产彻底革新能源传输体系。

结语

本文构建了未来百年产业变革的系统分析框架。提出了"三阶段跃迁模型",揭示2025-2125年间智能探索期、跃迁期与超智能期的演进规律,阐明量子科技、物理AI与可控核聚变等技术群的协同突破机制。创造性的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阶梯式演进路径——"物理AI-泛智能体-超智能体",论证人工智能从物理操作向认知融合的跨越逻辑,揭示人机协作从工具辅助到共生融合的模式转变。通过技术推演与生产关系演化交叉分析,阐明各阶段技术突破对劳动分工、产权形态的重构机制,填补长周期产业演化研究空白。为学术界提供跨学科研究框架,为政策制定者建立技术攻关路径选择与治理体系构建的决策依据。

专家介绍

 

李琦琦-形象照

 

李琦琦,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信通院工物所未来产业部主任、西部运营中心主任、重庆市渝北区人大代表、工业互联网QID标准(重庆)联盟特聘专家、重庆两江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等职。曾获2023年“十大重庆科技创新年度人物”、2022年“重庆市最美高校毕业生”“智汇两江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等荣誉。主要从事未来产业(含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清洁能源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区块链等技术研究与实践,主持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建设,推动实现重庆、四川等西部十省市工业互联网体系覆盖,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牵头完成《标识解析与车联网先导区融合发展研究》《工业元宇宙关键技术研究》等十余项重点课题,参与制定《工业互联网标识行业应用指南(白酒行业)》等行业标准及白皮书,发表《FederatedMulti-AgentActor-CriticLearningTaskOffloading》等国内外论文20余篇,牵头和参与申报智慧物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专利10余项,参编《从零开始掌握工业互联网(实操篇)》等4本书籍,在工业互联网生态构建、技术研发及产融结合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